彩吧排列三开奖号

1950年邓逸凡赴越南之前,遭妻子阻拦,邓:人家老韦也是新婚燕尔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36    点击次数:67

【前言】

1950年7月,中国派往越南的军事顾问团队全部抵达南宁。韦国清正式宣布团队成立,他担任总负责人,梅嘉生负责战略规划,邓逸凡主管政治事务。随后,团队建立了党委,韦国清担任书记,邓逸凡为副手。

邓逸凡回到家打算整理行李,却意外遭到妻子周志中的坚决阻拦。邓逸凡反驳道:“老韦不也是刚结婚不久吗?”

【毛主席对朱德说:“你就大方一些吧”】

1950年6月底,一辆从南京驶往北京的火车疾驰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。这列火车特别加挂了一节卧铺车厢,里面坐着以梅嘉生为首的中国军事顾问团的高级指挥官们,他们都是师级和团级的干部。

按照中央军委的安排,军事顾问团中团级以上的干部们,在7月底前往南宁集合之前,可以先到北京一趟。在那里,中央领导会亲自接见他们,并给他们布置具体的工作任务。

一到北京,军事顾问团的成员们就被安排在前门外打磨厂街的乡村饭店住下,那里正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招待所。韦国清提前住进了招待所的一栋小楼,他特意过来看望即将在越南并肩作战的新战友,其中有不少都是老朋友。韦国清叮嘱大家:“这几天先别出去,等中央首长接见。”

这些来自前线的军事顾问团成员,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机会去北京,有些人甚至从没踏入过首都。他们满怀激动,一心想着要亲眼见到毛主席,认真听他讲话。

出乎意料的是,他们很快就收到了消息:由于朝鲜局势十分严峻,中央领导们正忙于处理事务,所以见面时间要往后推一推。

没过多久,朝鲜战争全面打响,原本安排的接见活动只能推迟。为了让这些将领们不虚此行,中央招待所特意安排他们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。从故宫到颐和园,再到天坛,这些刚从战场上走下来的将士们,对新中国的感触之深,是常人难以理解的。

就在顾问团的成员们以为见不到领导的时候,朝鲜的战争形势从一开始就对北方有利。人民军在汉城战役中首战告捷的消息一传来,顾问团也收到了接见的通知。

6月27日早上,毛泽东主席、刘少奇副主席、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四位领导人将共同会见顾问团的成员们。

那天清晨,四十多位干部早早就在顾年堂集合等候了。顾年堂空间很大,但里面空荡荡的,既没有沙发,也没有地毯,什么装饰物都看不到。只是在桌子前面摆了几十把椅子和凳子,整个顾年堂看起来就像个简单的会议室。

很快,工作人员轻声提醒:“领导到了。”朱德同志最先步入会场,接着刘少奇和他的妻子王光美也走了进来。在场的顾问们纷纷鼓掌,表示欢迎。

刘少奇和朱德与韦国清、梅嘉生等人握了握手,接着对在场的人说道:

这几天主席工作特别辛苦,他习惯晚上办公,白天补觉,这会儿他正在休息,我们就不去打扰他了。周总理那边也在忙着开会,暂时抽不开身。今天就由我和朱总司令代表来和大家见个面。

会议一开始,刘少奇就鼓励大家放开说,不管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法,都可以直接讲出来。他接着说了很长时间,重点介绍了这次去越南的任务和目标。

随后,朱德又讲了几句,临到最后,他叮嘱道:“听说越南那边条件还很差,你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,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带过去,这样才能起到带头作用。”说完,他伸手拍了拍桌上的清单,继续道:“我看了你们要带的东西,有些其实没必要,比如皮鞋。”

事情是这样的,顾问们即将出国,他们想要一块手表、一支好钢笔,还有一双皮鞋。打了这么多年的仗,很多人已经很久没穿过皮鞋了,甚至还没来得及买一双。有些干部,从小在农村长大,从来没穿过皮鞋。

朱德看起来有点不高兴,说道:

在越南农村生活,周围都是稻田和山林,穿皮鞋不太实用,背着还特别沉,不如多准备些轻便的草鞋和布鞋。至于手表,有领导带着就足够了。再说那昂贵的派克钢笔,听说一支得好几十万,其实字写得好不好跟用什么笔没关系。毛主席的字那么漂亮,他用的不过是几支毛笔,偶尔还用铅笔呢。

朱德正拿着清单讲话,刘少奇便悄悄离开了顾年堂。秘书刚才低声通知他,邓逸凡已经到了。

邓逸凡坐专车来到顾年堂,透过敞开的门,他瞧见朱德、韦国清、梅嘉生几人正坐在屋里。刚下车,刘少奇就迎上前,笑着说道:"邓逸凡同志到啦?时间刚刚好,有个事要跟你说。组织上准备调你去越南工作。"

“去越南?”邓逸凡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。

“安排你作为军事顾问团的负责人之一,前往越南执行一段时间的任务。”刘少奇明确地指示道。

邓逸凡被问得有些措手不及,只能如实回答:“少奇同志,罗荣桓主任之前找我谈过,让我去总政治部任职。”

刘少奇表示:“好吧,这件事我会亲自跟罗主任沟通。中央已经安排你去越南,你现在就参与会议,等候主席的接见。”

得知这是中央的决策,邓逸凡马上表态:“我坚决听从组织的调遣。”

邓逸凡随后也走进了顾年堂。后来他了解到,就在顾问们聚集在顾年堂等候接见的时候,刘少奇已经和韦国清、梅嘉生见了面。刘少奇问他们:“在干部安排上还有没有什么问题?”

韦国清表示:"我和梅嘉生讨论后认为,团队里还缺一个负责政治工作的主要领导。考虑到去越南后,我和梅嘉生可能要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军事事务上。"

刘少奇表示:"这个提议很好。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政治顾问,但是该选谁呢?"

梅嘉生表示:“邓逸凡目前在北京等候新的工作安排,他有能力胜任这项重要任务。”

刘少奇对邓逸凡很了解,他毫不犹豫地做了决定。他们曾在苏北盐城的新四军军部共事过,这段经历让刘少奇对邓逸凡印象深刻。

事情就这么定了,刘少奇做了决定,安排专车把邓逸凡接到顾年堂。邓逸凡刚坐下不久,刘少奇就告诉他:“主席到了。”

一听说毛主席来了,在场的人全都立马站起来,热烈地鼓掌欢迎。大家看到毛主席在王光美的搀扶下,从他住的菊香书屋慢慢走到顾年堂。之前谁都没注意到王光美是什么时候离开的。

毛主席抵达后,刘少奇、朱德、韦国清、梅嘉生和邓逸凡纷纷请他发表意见。毛主席谈到了“我们也要具备国际主义精神”、“你们的任务是帮助越南同志作战”、“游击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”、“如何做好顾问工作”、“我们要摒弃大国心态,不要轻视他人”、“越南是如何沦为法国殖民地的”以及“必须严守机密”等多个方面。

随后,毛主席又详细询问了相关事宜。他关切地问道:“需要准备的物品都确定好了吗?”

朱德提到:“列出的物品清单还需要让基层再仔细斟酌一下。有些东西看起来不太必需,像手表和皮鞋这些。”

毛主席轻轻一抬手,替顾问们说好话:

总司令既然同意了,就不用再找其他人讨论了,知道的人越少越好。你就爽快一点,他们要的手表、皮鞋都给他们。这是咱们第一次派顾问团出去,代表的是国家的脸面,就算咱们条件有限,这点东西也不算什么,你们觉得呢?

毛主席发话后,众人纷纷点头应和。随后,顾年堂里传出了欢快的笑声。

【邓逸凡对妻子说:“老韦不是新婚燕尔吗?”】

会议结束后,韦国清、梅嘉生和邓逸凡没有离开,他们留在了顾年堂。随后,韦国清组织了一场三人小会,主要讨论并确定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和分工。

这三位都是老朋友了,在抗战时期,邓逸凡曾经是韦国清所在旅的政治部主任。韦国清回忆道:

我们三个人现在开始共同工作了。中央安排我负责整体事务,我就按指示执行。我决定让梅嘉生担任司令部的主要负责人,他以后就是我们的参谋长了。至于政治工作,由邓逸凡来负责,从今以后他就是政治部主任了。

梅嘉生和邓逸凡都认可了这样的安排。顾年堂这次开会决定,顾问团要在7月中旬赶到广西南宁集合。在这之前,各位顾问得赶紧把自己的私事都处理妥当。

韦国清早已习惯了冲锋陷阵的军旅生涯,可这次远赴异国他乡执行任务,却不得不与新婚不久的爱妻许其倩分离,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。

1950年2月底,刚结婚不到一个月的韦国清从福州调到北京,和妻子许其倩搬进了外交部安排的前门外解放饭店。在那儿,他碰见了韩念龙、姬鹏飞等老战友。这些将领都是首批准备出国担任大使的外交官,韦国清也是其中之一。

第二天,大家聚在一起学习外交知识。课程结束后,韦国清觉得肚子疼得厉害。起初他没当回事,忍了两天才去北京医院看病。医生检查后说是阑尾炎,需要马上做手术。

手术进行时,医生发现韦国清的阑尾炎已导致腹膜炎。医生随即决定将局部麻醉换成全身麻醉。然而,麻醉时用的乙醚让韦国清十分难受。这是因为他对乙醚过敏,早年红军长征到陕北后,他在直罗镇和瓦窑堡的战斗中受伤并做过手术,那时就对乙醚特别敏感,一闻到就会头痛。

四月初,韦国清康复出院后,住进了前门打磨厂街的乡村饭店。这家饭店并非外交部的产业,而是中央军委的招待所。他和妻子住在二楼的一个小套房里。韦国清意识到,自己的任务已经发生了变化。

没过多久,韦国清被叫到了中南海,刘少奇接见了他。作为韦国清曾经的领导,刘少奇先关心了一下他的健康情况,随后便直接进入了正题。

韦国清同志,经过毛主席、朱总司令、恩来同志和我共同商议,我们决定响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请求,中国将暗中派遣一支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,并由你担任这个顾问团的负责人。

韦国清表示:

我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。

韦国清接到任务后,马上开始行动,迅速组建起队伍。当时,他的妻子许其倩非常支持他,积极协助他的工作。

许其倩在入伍前曾在苏州读大学,并加入了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。在那个满怀抱负的岁月里,她明白丈夫从事的是重要的事业,自己应该全力支持。在韦国清出国前,许其倩不仅帮丈夫处理了一些文书事务,还为他整理好了出行的行李。

那天,许其倩专门跑到北京东单的二手市场,挑了个半新的帆布行李箱。这个箱子后来一直跟着韦国清,陪他在越南战场上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。

最近,邓逸凡回到南京家里,打算带着妻子周志中一起去北京。他把计划告诉妻子后,没想到她反应特别强烈,坚决不同意。邓逸凡试图说服她,说道:“老韦不是刚结婚吗?他都去了越南,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?我这辈子,哪次不是听从安排?”

妻子勉强跟着他去了北京。此时的邓逸凡并不知道,这次越南之行会让他的婚姻走到尽头。

【邓逸凡:“如果硬要二选一,那我只能选择听从组织”】

随后,邓逸凡前往广州。他打算回兴宁老家,探望已23年未见的双亲。在广州期间,中南军区参谋长洪学智和政委赖传珠热情招待了他,他们都是新四军时期的老朋友。

邓逸凡向众人提起,自己非常渴望回家探望。他回忆说,自从西安事变之后,只给家里寄过一封信,告诉父母自己在陕北的红军部队。不久后,堂兄回信说父母都还健康。但后来他调到了新四军,就再也没能和家人取得联系了。

洪学智和赖传珠听完邓逸凡的诉求,表示完全明白他的心情,不过他们认为邓逸凡暂时还不能回去。原因在于梅县地处广东东北部,位置偏僻,交通不便,山路崎岖,而且路上土匪活动频繁。如果邓逸凡执意要去,单靠一辆车不够安全,必须有一支队伍随行保护。

邓逸凡听了这话,就没再坚持。随后,他改道前往南宁,在离开广州的时候,他不禁回忆起离家以来发生的点点滴滴。

邓逸凡1912年出生在广东兴宁县的一个普通农家。17岁时,他加入了国民党第五军独立团的学兵队,但刚入伍不久,他所在的部队就被朱德率领的红军俘获了。

邓逸凡后来参加了红军,担任文书工作。18岁时,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。随后的岁月里,他经历了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。在战火连绵的年代,邓逸凡与妻子周志中及两个女儿难得团聚,常常分隔两地。

1949年5月,邓逸凡接到调动命令,前往南京任职,担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的政治委员,从此与梅嘉生成为工作伙伴。

当时,他的妻子周志中也从上海军管会调到了南京。两人团聚后,妻子打算把留在上海的两个女儿接来南京,让全家团圆。没想到,这时丈夫却接到出国的任务。面对这种情况,邓逸凡只能耐心地劝说妻子接受这个安排。

没过多久,顾问团就从北京转移到了南宁,他们迅速调整心情,不再沉浸在与家人分别的情绪中。一开始,中央军委考虑到最坏的情况,决定给顾问团配备足够支撑好几年的资金,以便在最艰难的时候,即使无法从国内获得补给,他们也能维持正常运作。

根据计划,梅嘉生去中央银行领了500两黄金和一箱子人民币。到了南宁,发现越南那边的情况并不像预料的那么糟糕,所以那500两黄金就没带出国,留在了国内。

邓逸凡抵达越南后,立刻投入了战火纷飞的战斗。1953年,他回国汇报工作,顺便去看望妻子。本以为能享受团聚的欢乐,谁知迎接他的却是一纸离婚书。

1955年,邓逸凡被授予中将军衔。多年后,回顾过往,他依然坚信当年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越南战场是明智之举。他表示:"要是非让我做个选择,我肯定会听从组织的决定。"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